水稻负泥虫的为害症状、识别特征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
水稻负泥虫为害特点成、幼虫食害叶肉,残留叶脉或一层透明表皮,受害叶上出现白色条斑或全叶发白枯焦,严重时整株枯死。
适宜的发生条件是阴雨连绵、低温高湿天气。负泥虫天敌,卵期有负泥虫瘿小蜂;幼虫至蛹期寄生蜂有负泥虫瘦姬蜂、负泥虫金小蜂等。防治方法 清除害虫越冬场所的杂草,减少虫源。
该虫主要发生在水稻幼苗期,以成虫和幼虫取食叶片,沿叶脉取食叶肉,造成许多白色纵横条纹,受害重的稻苗枯焦、破裂,甚至全株枯死。水稻负泥虫防治方法 清除害虫越冬场所杂草,减少虫源。适时插秧。
当负泥虫发生严重时,田间叶片变白、开裂,甚至整株死亡,造成幼苗缺苗。即使水稻幼苗存活,由于叶片受损,光合效率降低,水稻生长迟缓和晚熟影响产量。
昆虫名,为鞘翅目(Coleoptera),负泥虫科(Crioceridae)。主是中国水稻的重要害虫,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。成虫、幼虫沿叶脉取食叶肉,在叶尖部分则食穿表皮。
农业防治:结合积肥,消除田边、路旁及沟边的杂草,消灭越冬寄主,减少虫源;培育壮秧,提高秧苗抗虫能力。人工扫虫:在清晨露水消失前。田间放大水(大水漫灌),负泥虫在农村地区称为背粪虫。
如何防治水稻负泥虫?水稻负泥虫生活习性
为害症状水稻负泥虫主要为害水稻,成虫、幼虫均取食叶肉,留下叶脉和一层透明的表皮。
农业防治一般是冬春结合积肥,铲除路边、沟塘边等处杂草,消灭越冬成虫。适时插秧,避开稻负泥虫的为害。
在防治负泥虫的时候,我们可以为它使用氯氰菊酯、吡虫啉、敌百虫、敌杀死等药剂进行防治,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。小编点评:负泥虫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,如果养护不当非常常见。
农业防治:结合积肥,消除田边、路旁及沟边的杂草,消灭越冬寄主,减少虫源;培育壮秧,提高秧苗抗虫能力。人工扫虫:在清晨露水消失前。田间放大水(大水漫灌),负泥虫在农村地区称为背粪虫。
水稻负泥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是
1、水层与病虫害的发生关系密切。水稻幼苗期间水层较深时,往往导致水稻绵腐病和苗期稻瘟病的发生,稻瘟病的孢子有一部分是借水流动而传播的。如负泥虫和潜叶蝇也多发生在深水处。
2、昆虫名,为鞘翅目(Coleoptera),负泥虫科(Crioceridae)。主是中国水稻的重要害虫,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。成虫、幼虫沿叶脉取食叶肉,在叶尖部分则食穿表皮。
3、水稻负泥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~6毫米,宽6~2毫米,头、触角、小盾片黑色,前胸背板、足大部分黄褐色至红褐色,鞘翅青蓝色,具金属光泽,体腹面黑色,头具刻点,触角长达身体之半,前胸背板长大于宽。
4、(1)发生世代:中国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。(2)越冬及虫源:以成虫在稻田附近背风向阳的塘边、沟边的禾本科杂草丛及其根际土缝越冬。以在芦苇、茅草及其切口内占多数。越冬时常有群集性。
5、稻负泥虫的发生规律:稻负泥虫1年发生1代,以成虫在田埂、渠边等背风向阳处越冬。第二年春天,越冬成虫先在田边杂草上为害;水稻插秧后,迁移到水稻上为害,成虫在叶面近叶尖处产卵。
6、水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、巴巴虫,以幼虫和成虫为害水稻,沿叶脉取食叶肉,造成白色纵痕,重者造成全叶变白,以致破裂、腐烂,造成缺苗,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