瘿蚊的发生规律
荔枝叶瘿蚊在广州及附近地区一年发生7代。11月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。翌年2月下旬至3月间,越冬幼虫陆续老熟后自虫瘿钻出并入土化蛹。3月下旬至4月下旬成虫羽化出土,飞到树上栖息交尾、产卵。成虫多在下午至傍晚羽化。
年发生2~3代,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裂缝或树冠下表土层中越冬。翌年3月化蛹出土,成虫产卵于嫩叶上。成虫寿命短,只有几十个小时。卵孵化后,幼虫吸取梨叶汁液,将梨叶从叶外缘纵卷成紧筒,使叶片变脆。
成虫白天活动,从10~16时在树冠内飞舞交配。一生交配多次,每雌产卵20~80粒,卵多产于健壮芽内,嫩芽尚未绽开,初孵幼虫钻入嫩芽取食,刺激幼芽或小叶柄膨大成瘿瘤。受害芽多发霉腐烂。
发生规律:荔枝瘿蚊在我国每年发生6代,以幼虫在叶片的虫瘿内越冬。2月中下旬在瘿内发育至高龄的幼虫开始离瘿坠地入土化蛹。3月中下旬始见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。
枣瘿蚊虫害有什么形态特征?
1、(1)形态特征 ①成虫。蚊子形状,体长5毫米左右,虫体橙褐色或灰褐色。②卵。长椭圆形,长约0.3毫米,初产时白色半透明,后变淡红色有光泽。③幼虫。
2、幼虫吸食嫩叶表面汁液,并刺激叶肉组织,使受害叶沿叶缘向叶面反卷呈筒状,色泽紫红,质硬而脆,不久即变黑枯萎。这种为害在枣苗圃地常有发生,对苗木、幼树的发育影响很大,故枣瘿蚊是枣树叶部主要害虫之一。
3、每年发生5~7代,以老熟幼虫在表土层结茧越冬,春季化蛹,枣树发芽时成虫羽化,成虫产卵于展开的嫩叶缝隙处,数粒至十余粒在一起。幼虫孵化后吸食叶片汁液,使叶片两边纵卷,并藏于其中危害,每叶内常有2~3头幼虫。
4、枣疯病,此病是破坏性病虫害,全部植物都会发生病虫害,芽不发育正常和生长发育而引起的枝干散生,及其叶子失绿、打卷呈匙状等。根处病发根蘖散生,果树修剪就会直接枯萎。
枣瘿蚊怎样防治?
清除果园内杂草,及时清理果园积水积物,减少病虫害滋生的环境。 对于成虫的防治,可选用黄板、黄水或性信息素诱捕器等工具,对枣瘿蚊进行防治。 对于枣瘿蚊幼虫,可采用植物营养和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。
在越冬后成虫羽化飞出土壤前,喷施50%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,喷后浅耕,可有效杀灭成虫和蛹;或覆盖地膜,把成虫闷死在地膜之下。
塑料袋封闭处理落果。及时摘除虫果和捡拾落果,用塑料袋封闭,处理后1~2天死亡率防效达100%。待虫落果全部腐后又可作沤肥使用。深翻土壤。冬、春季667㎡撒施生石灰70~80kg,再全园深翻,消灭大量虫源。
枣瘿蚊在越冬成虫羽化前或老熟幼虫入土时,地面撒施辛硫磷。同时喷施护树将军杀菌消毒。加强土壤管理,在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后,羽化前,翻挖树盘,及时锄耙,消灭越冬成虫或蛹。
嗜菇瘿蚊是什么?
这种害虫的学名叫真菌瘿蚊,在昆虫分类上属于双翅目、瘿蚊科,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小红虫、小红蛆,在平菇、蘑菇、银耳、木耳等食用菌上常见,这几年在平菇上是大量发生。
香菇食菌瘿蚊又称嗜菇瘿蚊、菇瘿蚊,轻者容易导致香菇品质及产量的下降,重者绝收。因此,农户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。那么,农户们该如何应对香菇食菌瘿蚊呢?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,供农户们参考。
②真菌瘿蚊(Mycophila fungicola),又名嗜菇瘿蚊。成虫为微弱细小的昆虫,雌虫体长平均为17毫米,雄虫长0.82毫米。成虫头部、胸部背面深褐色,其他为灰褐色或橘红色。
形态特征 嗜菇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害虫,成虫体长约1毫米,翅展8~3毫米,需在扩大镜或双筒解剖镜下才能看清其形态(图6-13)。
瘿蚊科的介绍
幼体生殖型瘿蚊又分为两种,一种是异足瘿蚊,该种瘿蚊幼虫白色,长1-3毫米;第二种叫嗜菌瘿蚊,幼虫橙色,我们常见的、最烦的红虫子就是它。下面介绍的真菌瘿蚊就是以第二种嗜菌瘿蚊为主介绍。
成虫:微小至中小型,外形似蚊,身体纤细,为长角亚目昆虫中最为纤弱的类群之一。身体呈淡黄色、橙黄色、红色、红褐色至黑褐色,带有某些红色色泽。头部复眼发达,占据头部很大面积,左右两眼常愈合成1个。
稻瘿蚊,学名 Orseoia oryzae (Wood-Mason) ,双翅目,瘿蚊科的一种昆虫。别名 稻瘿蝇。在幼虫期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,致使水稻不能抽穗。现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、海南、江西、湖南、台湾。
②真菌瘿蚊(Mycophila fungicola),又名嗜菇瘿蚊。成虫为微弱细小的昆虫,雌虫体长平均为17毫米,雄虫长0.82毫米。成虫头部、胸部背面深褐色,其他为灰褐色或橘红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