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水稻立枯病?
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在苗期时一种很常见的病害,它属于土传病害,危害水稻的正常生长,对最终产量影响较大,是种植户比较头疼又害怕的一种病害,轻则会使秧苗的抵抗力减弱,一些病菌趁虚而入形成危害,重则需要重新播种。
水稻立枯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苗期病害,。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、粪肥、种子和植物病残体上,在遇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或寒流时,病菌侵入幼苗发病。在旱育秧条件下易发生立枯病。
病因 系由水稻生理失水所致。多发于晚稻灌浆期,断水过早,遇干热风,失水严重导致大面积青枯。长期深灌,未达度搁田,根系较 浅容易发生青枯。土层浅,肥力不足,或施氮过迟也易发生青枯。
水稻立枯病青枯病,主要是立枯病,也是水稻秧田期主要病害,冷空气频繁侵袭,光照不足,气温偏低,雨水较多时容易引起发生。苗床除选用五氯硝基苯或敌克松做好消毒外,一般在落谷后覆土前或揭膜后喷雾进行预防。
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秧田期主要病害,要如何进行防治?
1、在苗床时期,就要做好防低温、通风、壮苗的工作,秧苗生长越旺盛,抵抗力越强,后续的立枯病发病就越少(同理,不仅是立枯病,其他病害也一样)。
2、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:(1)农业防治:选择地势平坦、通风、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。培育壮秧,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。
3、水稻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的症状、原因是对土壤酸碱度的条件不适等、防治方法为化学防治。症状: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,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,病芽扭曲、腐烂而死。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。
4、适期播种,不要播种太早,播种密度不要过大。提前预防。在水稻秧苗5-2叶期时,就要开始喷施预防立枯病的药,结合浇水用敌克松,甲基托布津,立枯净等预防。苗床管理。
5、立枯病也是水稻秧田期主要病害,冷空气频繁侵袭,光照不足,气温偏低,雨水较多时容易引起发生。苗床除选用五氯硝基苯或敌克松做好消毒外,一般在落谷后覆土前或揭膜后喷雾进行预防。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。
6、水稻在幼苗期,吸氧能力差,必须增加秧幼苗根系的透气性。水育秧在现青后,务必晒田,以鸡爪纹为好。如果旱育秧,最好釆取5一0m的畦,畦沟深15一20cm,以防秧畦积水。
水稻立枯病危害大,秧苗怎么防治水稻立枯病?
1、增加根系的透气性。水稻在幼苗期,吸氧能力差,必须增加秧幼苗根系的透气性。水育秧在现青后,务必晒田,以鸡爪纹为好。如果旱育秧,最好釆取5一0m的畦,畦沟深15一20cm,以防秧畦积水。
2、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:(1)精选谷种及种子消毒。
3、在苗床时期,就要做好防低温、通风、壮苗的工作,秧苗生长越旺盛,抵抗力越强,后续的立枯病发病就越少(同理,不仅是立枯病,其他病害也一样)。
4、防治立枯病、青枯病要以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精心选种与晒种。提高催芽技术,防止种子受伤,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。适期播种,播种密度不要过大。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℃ 时播种,不要盲目抢早。
5、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:(1)农业防治:选择地势平坦、通风、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。培育壮秧,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。
6、稻苗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预防 ①合理配制营养土,采用60%~70%旱田或园田无除草剂表土,掺入30%~40%稻毛或稻乱沤制的农肥,使床土疏松含气量增多。
水稻立枯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
回答 症状:出苗前或刚出土时易发生,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成褐色,病芽扭曲、腐烂而死,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。原因: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,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。
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抗病力的环境条件,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。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,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。因水稻是喜温作物,当环境不利(低温)时,抗病力降低,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、水肥气热条件不适,而出现的发病症状,表现为植株矮化、变黄、新根少或无新根,发生轻时,苗床秧苗变黄,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。
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,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,病害基因呈现高度多样性。该病害的症状是在生长期间出现褪绿、干枯、秆边发红或出现白霉层等症状,很容易导致水稻的农产量下降。
从上面可以看出,秧苗素质差、生长弱、抗病、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。
水稻立枯病一般可通过土壤调酸、生态防治和药剂防治等进行防治。将土壤pH调到5~5,可有效减少旱育秧立枯病地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