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野螟是什么?
1、豆野螟(Maruca lestulalis Geyer)属鳞翅目螟蛾科,俗称豇豆荚螟、豇豆螟和豆荚螟。在我国华北、华中、华东及东北地区都有发生。寄主有豇豆、菜豆、四季豆、豌豆、蚕豆和大豆。为害状 幼虫蛀食豆类作物的果荚和种子。
2、豆野螟又称死豆荚螟、更豆钻心虫、可豆螟等, 是因其在更豆豆荚上危害特重而得名,特别喜食孤 豆、四季豆、扁豆等表面少毛的豆类蔬菜。
3、豆荚螟属鳞翅目,螟蛾科,寡食性害虫,寄主为豆科植物。以幼虫危害豆荚,蛀蚀豆粒,使豆粒残破或被完全吃空,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以及品质指标。防治方法:提倡使用防虫网防治豆野螟。
豆荚螟生活习性是怎样的?
【2】豆荚螟的生活习性:豆荚螟的成虫昼伏夜出,趋光性弱,可作短距离飞翔。豇豆结荚前多产卵于幼嫩叶柄、花柄、嫩芽和嫩叶背面,结荚后多产在豆荚上。
生活习性:北方地区,l年可发生多代,一般年份发生5一6代,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。每年6一lO月以2一3代幼虫危害豆角,成虫具有趋光性,现蕾前卵散产于叶、叶柄和腋芽上,以叶背为多。
豆荚螟一般以老熟幼虫在寄主附近土表下结茧越冬,少数以蛹越冬。来年春天温度适合时破土羽化为成虫,成虫日间多栖息于豆株叶背,或杂草丛中,傍晚开始活动。成虫将卵产于大豆的豆荚上,豆荚螟喜欢选择有茸毛的豆荚产卵。
怎样防治豆荚斑螟?
1、豆荚斑螟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发生严重。防治方法:及时清除田间落花、落荚,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,以减少虫源。及时翻耕整地除草松土,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冬、春灌水,杀死越冬幼虫和蛹。
2、对豆荚螟的防治措施包括:(1)农业防治:及时清除田间落花、落荚,摘除被害卷叶和果荚,集中销毁;在花期和结荚期灌水。与非豆科作物轮作;深翻土地,使幼虫和蛹暴露在外,被天敌捕食。
3、熏蒸杀灭成虫。或用5%溴氰菊酯乳油3000~4000倍液在成虫高峰期对幼虫进荚前喷洒。寄主主要是桃、李、杏、海棠、樱花、棉花等。
4、叶炎病是不规则的浅紫色小点,在高温高湿条件下,病斑迅速扩散,覆盖整个叶,后病叶变黄,枯萎死亡,有的有深棕色不规则轮纹斑点,中央坏死处出现黑点。病菌主要在种子中过冬,风雨传播。
5、(4)药剂防治。在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始盛期喷药于豆荚上,毒杀成虫及初孵幼虫。
豆荚螟的生活习性
【2】豆荚螟的生活习性:豆荚螟的成虫昼伏夜出,趋光性弱,可作短距离飞翔。豇豆结荚前多产卵于幼嫩叶柄、花柄、嫩芽和嫩叶背面,结荚后多产在豆荚上。
豆荚螟一般以老熟幼虫在寄主附近土表下结茧越冬,少数以蛹越冬。来年春天温度适合时破土羽化为成虫,成虫日间多栖息于豆株叶背,或杂草丛中,傍晚开始活动。成虫将卵产于大豆的豆荚上,豆荚螟喜欢选择有茸毛的豆荚产卵。
而豆荚螟的幼虫会在寄主植物的豆荚或其它部位越冬,以躲避寒冷的气候和不良的环境条件。
从而保证豇豆的安全生产。据近几年的观察,豆荚螟喜欢干燥,湿度对其生长发育有其极大的影响。雨日多,湿度大的天气,其发生量小;而雨日少,湿度低的天气,其发生度大。
豆荚螟每年发生代数随不同地区而异,广东、广西7~8代,山东、陕西2~3代。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~6厘米深处结茧越冬。
幼虫孵出后,在豆荚中部作一丝茧,由此蛀荚潜入豆粒取食。2~5龄幼虫均有转荚为害习性。转荚蛀入孔处也有丝茧,但脱荚孔无丝茧。末龄幼虫脱荚后,潜入5~6厘米深的土中结茧化蛹。防治方法 (1)轮作。
这豆角上是什么虫子
豆角上的虫子是豆荚螟,也称豆野螟、豆荚蛀虫等,是一种鳞翅目螟蛾科的害虫。这种害虫主要以幼虫蛀入豆荚内蛀食豆粒,造成花蕾和荚的脱落,严重时会把整个豆荚咬空。
豆角黑色密密麻麻的虫可能是蚜虫和蓟马,以下是两种虫的详细介绍: 蚜虫:是一种体形较小的昆虫,通常以植物的汁液为食。蚜虫的繁殖能力很强,而且能够分泌蜜露,容易引发煤污病。
第一个害虫就是常见的蚜虫,蚜虫的颜色有绿也有黑,所以你说的黑色虫有可能是蚜虫。蚜虫危害豆角的叶子和嫩茎,尤其是高温干旱季节繁殖速度快,危害严重,叶片背面没有几天就会大量出现导致叶片叶绿素减少,影响豆角的光合作用。
豆角上的虫害可能是豆角潜叶蝇或蚜虫。对于豆角潜叶蝇,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: 留意虫情监测,发现有少量受害,应及时去除虫叶焚毁,遇有气候干旱要留意及时灌溉和上肥,促进植株成长,按捺叶螨增殖。
豆角长黑虫子一般是“牙虫”,可以散石灰、或草木灰,也可以用旱烟加辣椒、煎水再加洗衣粉溶解后过滤再喷洒牙虫。